4月30日下午德宏信投,汕头市统计局公布一季度汕头经济数据。至此,广东21地市“一季报”已悉数出炉。
记者梳理发现,梅州市GDP增速排名全省第一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45.67亿元,同比增长6.5%,领跑全省。
谁跑得更快?广东21地市一季报大盘点|区域观察
10市增速达到或跑赢全省平均水平
一季度,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25.51亿元,同比增长4.1%。全省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,运行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,其中不少地市实现了“开门稳”“开门红”。
从总量上来看,广深“双子星”的经济总量分别突破7000亿元、8000亿元德宏信投,深圳已接近9000亿元,两市经济总量合计占到全省49%左右。佛山一季度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000亿元,东莞距离3000亿元也仅有一步之遥。四个万亿俱乐部城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。可以说,广深佛莞稳则全省稳。
从GDP增速来看,梅州增长6.5%,领跑全省,紧随其后的是惠州(6.4%)、肇庆(5.5%)、东莞(5.3%)、深圳(5.2%)、潮州(5.1%)。共有10地市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(4.1%),除了前述6地市外,还有汕尾(4.4%)、中山(4.2%)、清远(4.1%)、河源(4.1%)。
数据来源:各地市统计局网站
透过对21地市经济数据具体分析来看,广东一季度各地市经济表现呈现出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。
一是工业挑大梁。统计数据显示,一季度,全省有14个地市工业增速加快,16个地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,有力地稳定了经济基本盘。以惠州为例。作为广东第五个“万亿工业大市”,一季度,惠州第二产业增加值723.67亿元,同比增长11.5%,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一,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更是大增13.6%。
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。面对外部环境的诸多“不确定性”,各地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“确定性”。以佛山为例。近几年佛山经济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、汽车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更大、更直接,为此佛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,截至2024年底有742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“智改数转”、占比达72.8%。佛山还启动新一轮老旧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,近三年工业用地累计供应面积居全省第一。一季度,佛山市地区生产总值3041.95亿元,同比增长2.3%,比去年全年提高1个百分点。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473.85亿元,同比增长3.7%,比去年全年提高3.5个百分点。
三是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(以下简称“百千万工程”)成效初显。统计来看,在GDP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10个地市中,位于粤东西北的有5个,占了一半。而在广东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所在的15个地市中(粤东西北12市加惠州、江门、肇庆),有7个地市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,其中梅州、惠州增速位列全省前二。以肇庆为例。一季度,肇庆市地区生产总值620.16亿元德宏信投,同比增长5.5%。其中,第二产业增加值235.10亿元,同比增长5.8%。在广州企业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,一季度肇庆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.0%,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.9个百分点。
梅州:“苏区+湾区”政策红利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
一季度,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45.67亿元,同比增长6.5%,增速排名全省第一。这个体量不大、位置偏远的山区市,何以能够脱颖而出?
从三次产业来看,一季度,梅州第一产业增加值37.03亿元,同比增长3.1%;第二产业增加值111.84亿元,同比增长10.0%;第三产业增加值196.80亿元,同比增长5.7%。
不难看出,第二产业的高位增长是拉动梅州一季度GDP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。尤其是梅州工业生产增势良好,制造业支撑明显。一季度,梅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.3%,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6.2个百分点,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.8%。其背后,则是梅州大力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、加快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效果的逐步显现。
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。2022年9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联合印发《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》。三年来,梅州把握“苏区+湾区”政策机遇,主动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,建立“湾区总部(研发)+梅州基地(制造)”共建模式,高水平建设梅州融湾产业园区和“飞地园区”“反向飞地”等,推动老区苏区在融湾发展中加快振兴、共同富裕,政策红利正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,梅州全市招商引资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,连续两年实际投资超百亿元,2024年当年纳统项目323个总投资659.07亿元、完成投资152.98亿元,均创新高。
招商引资的效果从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。2025年一季度,全市10个产业园区(含集聚区)增加值合计增长23.3%,有5个园区实现两位数增长,其中梅州融湾产业园区(广梅产业园)增长38.8%。而在2024年,梅州融湾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历史首次突破百亿元。
从企业角度来看,当前梅州大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,高质量推进投资便利化、贸易便利化、金融创新、营商环境优化、人才“引育留用”等工作,充分激发了企业活力。仅2024年,梅州就兑现融湾专项补助资金1.8亿元,惠及企业800多家次、人才900多人次,有力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和人才吸引力。2024年,全市“四上”企业(规上工业企业等四类企业)净增200家以上,总量突破2000家。这一良好态势延续到今年。一季度,梅州50家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.3%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9.9个百分点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|史成雷
【制图】史成雷
【本文责编】郭芳
【频道编辑】李晓霞 莫群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郭芳 蒋玉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德宏信投
爱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